饮食习俗 猪膘:羌族传统食品,将猪勒死后分割成条块,用盐渍数天后吊在屋梁上风干。金裹银:也是羌族的传统食品,制作方法独特,风味独特。信仰习俗 白石崇拜:羌族信仰众多神灵,但均无铜像,均以白石为象征,供于各处,代表不同的神灵,羌族人常常向白石虔诚祈祝。
羌族人的生活习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饮食习俗:必备美酒:羌族人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时,除准备丰盛的饭菜外,还必备美酒。
路遇老人要侧身让路,骑马遇老人要下马行礼。好客:羌族人民历来尚礼好客,有“进门三礼:烟、酒、茶”的习俗。贵客临门时,一些地区会鸣枪欢迎,并邀亲邻陪席,共饮咂酒,演唱歌舞以助兴。冠礼:羌族有举行成人礼的传统,即冠礼,标志着年轻人从孩童成长为成年人,开始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侧身让路:在路上遇到老人时,羌族人会侧身让路,以示尊敬。下马行礼:如果骑马遇到老人,羌族人还会下马行礼,进一步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羌族人民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祖先和长辈的敬畏与尊重。
〖壹〗、绵阳至北京旅游攻略 交通攻略 飞机:绵阳到北京每天有一班航班,上午8:25从北京首都机场起飞,目前票价为1220元。火车:K1364次绿皮车:由成都北站发往北京西站,途经德阳、绵阳、江油、广元等地,全程时间较长,适合预算有限且时间充裕的旅客。
〖贰〗、沿圣水南街行驶490米,靠左。用时1分钟 继续沿圣水南街行驶70米,朝圣水大桥,科学城方向,靠左。用时1分钟 继续沿圣水南街行驶60米,直行进入绵阳川交大桥。用时1分钟 沿绵阳川交大桥行驶96公里后,进入S205。用时2分钟 沿S205行驶25公里后,进入成渝环线高速。
〖叁〗、不能。交通运输部门指导涉疫地区及时关闭进出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县区的道路客运服务,暂停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城市的跨城公交、出租车、顺风车业务。对于途经中高风险地区的公交和轨道交通线路,实施甩站、跨站运行。
〖肆〗、沿途景点推荐: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拥有众多著名景点,如兵马俑、大雁塔、古城墙等,值得停留游览。汉中:汉中是一个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地方,可以游览褒斜栈道、武侯祠等景点。广元:广元以剑门关而闻名,这里自然风光壮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自驾游途中的一大亮点。
〖壹〗、评审与公布:经四川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委员会评审、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现已公布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37项,以及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7项。保护工作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其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
〖贰〗、年6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四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36项)和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共26项)。
〖叁〗、龙舞 龙舞是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泸县的龙文化历史悠久,包括龙舞、龙桥、龙雕等。2006年,龙舞被列入四川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糖塑 糖塑是成都糖画的代表性项目,融合了民间工艺美术与美食,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
〖肆〗、蜀绣:这一绣艺源于中国传统工艺,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严谨,形象生动,被列入四川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四川竹琴:采用竹制的竹筒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流行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四川竹琴源于道观音乐,代表曲目有《三国演义》《包公案》等。
〖伍〗、年5月24日,彝族刺绣(凉山彝族刺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130。酿醋技艺介绍:酿醋技艺(保宁醋传统酿造工艺),四川省南充市传统酿造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陆〗、罗城麒麟灯:罗城麒麟灯是四川犍为县罗城镇的一种集舞蹈、音乐、武术和美术于一体的民间灯舞艺术。它于200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脚穿有鼻的“云云鞋”,鞋子绣有云彩图案及波纹,鞋尖微翘,还穿布鞋,脚上裹牛、羊毛制的毡子绑腿,绑腿有保温和护腿的作用,腰系“鼓肚”,可放烟及烟具和上山打猎用的刀、火药、砂子等。年轻女子还在绑腿上缠红脚带子,男女皆束腰带。
羌族的服饰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古代羌族多穿皮制、毛制衣装,而自明代以来纺织业逐渐发达,麻布衣服逐渐取代了皮、毛装。解放后至今,服饰的面料更加多样化。男子依然喜包青色头帕,冬季有的还戴狐皮帽,穿麻、棉、绸、毛面料的长衫。外套为无袖的羊皮或毛、棉制皮褂,既防寒又遮雨,还适合劳动。
腰间束着手、麻、棉制腰带,腰带上系有吊刀、火镰和皮、绣花绸、棉裹兜子,用来装钱、子弹、火药和烟等物品。 羌族妇女的服饰色彩鲜艳、样式多样。头饰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区别,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大多数女性包青色头帕,上面绣有花纹,再覆盖绣花头巾,色彩鲜艳夺目。
传统的羌族服饰在细节上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例如,羌族女子头帕多为绣花头帕,未婚少女梳辫盘头,已婚妇女则梳髻后包绣花头帕。男子则喜着青色或白色头帕,穿麻布长衫和羊皮褂子。这些服饰不仅美观大方,还兼具防寒、挡雨等功能。羌族的鞋子也颇具特色,包括草鞋、布鞋、牛皮靴以及“云云鞋”。
场合着装:羌族人的生活很注重场合,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类型的衣服。因此,羌族服饰种类繁多,包括舞蹈演出类、旅游接待礼仪类、原生态表演展示类、职业工作服、庆典活动类、时尚服饰以及民族特色工艺品等。
藏族 藏族广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作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
〖壹〗、东韵民族艺术博物馆展馆简介如下:展馆概况:东韵民族艺术博物馆自2000年起着手策划,展馆面积约为1600平方米,分为三个展示区域,旨在深度呈现我国多元的民族文化魅力。展区一:云南、贵州、广西和四川展区。该展区展出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民族工艺品,包括精湛的刺绣、富有特色的染织和蜡染艺术,以及各民族的传统服装和服饰。
〖贰〗、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新馆展示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展览,包括七个独特的展厅:北方民族服饰文化厅: 展示了汉、满、蒙等众多民族的传统服装、配饰,如传统服装、冠帽、鞋靴等。南方民族服饰文化厅: 展示了藏、门巴、珞巴等民族的服饰、首饰以及织锦和刺绣工艺品。
〖叁〗、东华大学纺织服饰博物馆简介:基本概况:东华大学纺织服饰博物馆是一座致力于展示中国纺织服饰辉煌文明的重要场馆,于2009年1月5日正式揭幕并对外开放。该博物馆由东华大学精心打造,是上海市科委支持的科普项目,并荣获了上海市“科普旅游示范基地”的称号。
〖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服饰展厅二楼左侧,过道右侧大厅是《瀚海霓裳——西域服饰的记忆》展。此展于2010年6月推出,以150多件珍贵文物和数百幅复原图贯穿3800年到百年前的历史,从西域服饰的源头至明清时期的演变,将一部奇异绚烂的西域服饰长卷展现在观众面前。
〖壹〗、羌族服饰的来历是与羌族的历史文化、经济基础、生活环境、社会风俗与审美观念紧密相连的,其意义在于反映羌族人民的现实生活、吉祥寓意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来历: 古代时期:羌族古代服饰多以皮裘、毛麻织品为衣,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披毡”,其制作工艺简单,产生时间可追溯至三千年前。两汉时期,甘青地区的羌人女子就已经披毡作为盛饰。
〖贰〗、现代羌族服饰发生了变迁。在靠近汉区和城镇附近的羌族人民,受汉族服饰影响,多着汉装,只在喜庆节日才穿本民族服饰。改革开放以后,农村青年也普遍开始着西装、穿皮鞋或旅游鞋。男性老年人则开始穿中山服、列宁服和军干服。生活在高半山的羌人大多还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
〖叁〗、羌族服饰上的挑绣图案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象,如植物、动物等。这些图案栩栩如生,寓意着吉祥如意,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现代羌族服饰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但仍保留着传统的元素,展现了羌族文化的独特性。
〖肆〗、羌族服饰的来历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来历:- 古代服饰:羌族古代多以皮裘、毛麻织品为衣,其中“披毡”最具特色,其制作工艺简单,产生时间可追溯至三千年前。两汉时期,甘青地区的羌族女子已经披毡作为盛饰。- 唐宋时期:披毡在羌族中已较为普遍,这一服饰传统在羌支民族彝族中仍有保存。
〖伍〗、. 现代羌族服饰发生了变化。受汉族服饰的影响,汉族地区和城镇的羌人多穿汉族服饰,只有在节日时才穿本民族的服饰。1 改革开放后,农村青年也开始穿西装、皮鞋或运动鞋。男人和老人开始穿中山装、列宁装和军装。1 居住在高板山的大多数羌族人仍然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蜜瓜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11at.cn/uncategorized/202508-47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