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简帛字典(清华篇)」网站提供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至【伍】的释文及单字检索,目前是公开楚简资料库中收录《清华简》最完整的,除了【陆】因今年才出版,尚未收入。该资料库可与其他楚简资料库相补。引得市提供较新的楚简文字编索引,覆盖了当前已出版的楚文字材料,纸制书或电子版用户可善用。
清华简总数为2388枚(包括残片)。形制多种多样,简的长度最长的有46厘米(相当于战国时的2尺),最短的约10厘米。较长的简都是三道编绳,借以固定编绳的切口及一些编绳遗迹可见。 后在竹简残片又发现有字简100余支。整简1700至1800支。
「楚简帛字典(清华篇)」网站提供资源如下:释文:提供《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至【伍】的释文。单字检索:方便使用者快速查找单字。
清华简的发现时间在2008年7月,校友赵伟国捐赠给清华大学的2388枚战国竹简。2010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出版,包括《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等文献。2018年11月发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
网站背景 主办单位:由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主办,与第五届古文字与古代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及第二届古文字学青年论坛相关联。网站内容 核心功能:提供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至【伍】的释文及单字检索。
〖壹〗、安徽博物院坐落于合肥市,是一座全面展示安徽历史文化的博物馆。博物馆珍藏丰富,其中包括: 商代青铜器:收藏有各式各样的商代青铜器,如鼎、簋、尊、爵等。其中,“商代兽面纹铜方鼎”以其庄重的造型和独特的纹饰,成为商代青铜器的杰出代表。
〖贰〗、景德镇窑影青釉莲瓣纹注子注碗1963年出土于安徽省宿松县北宋元祐二年墓。通高27厘米。此温壶是宋代的温酒用具,由注子和注碗组成。执壶坐于温碗之中,执壶表面施青白釉,有冰裂纹。温碗为一朵七瓣莲花,相邻两个莲瓣接合处饰如意纹。最后,张成造剔犀云纹漆盒1956年由安徽屯溪张新吾先生捐献。
〖叁〗、安徽博物院,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馆内珍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展示了安徽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类型:东周乐器/礼器。特点:此鼓以虎为座,以鸟为架,造型独特,声音宏大。虎座凤鸟悬鼓不仅展示了东周时期楚地乐器的特色,也反映了楚人对虎、龙、凤等神秘动物的崇拜和信仰。其制作工艺精湛,是研究楚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以上四大镇馆之宝各具特色,不仅展示了荆州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湛的工艺水平,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荆州博物馆是一座集历史、艺术与科学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其丰富的藏品中,古尸无疑是最具吸引力和神秘感的展品之一。为了更好地展示和保护这一珍贵的文物,博物馆特意将其安置在楚地瑰宝展厅中。
镇馆之宝众多:包括元代釉里红瓷器、西汉古尸“遂先生”(或提及的“隋老师”可能为误传,正式名称为“遂先生”)、漆羽人、对龙对凤浅黄绢面绵袍、虎座凤架鼓等,每一件都是极具历史与艺术价值的瑰宝。
楚文化遗物:荆州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楚文化遗物,如楚国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这些文物展示了楚文化的繁荣与独特魅力,对于研究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荆州博物馆的豆瓣评分为5分,受到了游客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古铜官寺:建于唐代盛唐年间,是一座享有盛誉的佛教观音禅寺。寺内的石刻佛像和壁画精美绝伦,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楚文化体验 美食体验:荆州楚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风味独特。游客可以品尝到荆州米粉、蒽麦、杨枝甘露等特色小吃,感受楚菜的美味。
〖壹〗、郭店楚墓竹简的形制多样,可以分为三类长度:约35厘米、25至30.6厘米以及15至15厘米。竹简形状各异,有的两端平齐,有的呈梯形,且每简都有契口以便编线。根据简长,第一类有两个契口,第二类有三个契口。简书内容统一,且上下契口间距一致。
〖贰〗、郭店楚简的形制不尽一致。就长度而论,可以分作三类:一类长度在35厘米左右;另一类长25至30.6厘米;第三类长15至15厘米。竹简的形状也有两类。一类竹简的两头平齐,另一类的两头修削成梯形。竹简上都有用以容纳编线的契口。前两类长度的竹简每简有两个契口,上下各一个。
〖叁〗、《郭店楚墓竹简:尊德义》的内容简介如下:德治理念:作为核心内容,该竹简强调君主应注重自身行为示范,以身作则地实践德治。君主在治理民众时,应重视教化和引导,使民众遵循“尊仁、亲忠、敬壮、归礼”的道路,以此实现至高的德治理念。
〖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现的郭店楚墓竹简中的《老子》甲、乙、丙本,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老子》传抄版本。虽然这些竹简中的文句与现今广泛流传的《老子》版本大部分相似或相同,但它们并未按照道经和德经来区分章节,章次排列也与现代版本有所不同。
〖伍〗、郭店楚墓惊现竹简《老子》,借千年尘封古本,一窥其人风貌老子,名震古今。五千言《老子》,穿越千年尘埃,不仅未黯淡,反而在历史长河中愈发夺目。《老子》的千年光芒,源于其深邃思想的深厚底蕴。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承不绝。尽管朝代更迭,历史起伏,中华民族并未在战乱中黯然失色。
发现过程:这批战国竹简是通过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的捐赠,自香港抢救回归的。2006年冬,楚简的少数样本在香港已出现,2008年7月15日正式入藏清华大学。
清华简总数为2388枚(包括残片)。形制多种多样,简的长度最长的有46厘米(相当于战国时的2尺),最短的约10厘米。较长的简都是三道编绳,借以固定编绳的切口及一些编绳遗迹可见。 后在竹简残片又发现有字简100余支。整简1700至1800支。
《皇门》共十三支简,简长约四十四点四厘米,三道编,满简三十九至四十二字。简文记载周公训诫群臣望族要以史为鉴,献言荐贤,助王治国。同时抨击了一些人阳奉阴违、背公向私的行为。简本为战国写本,所用词语多为周初惯用语,是不可多得的周初政治文献。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是2008年7月15日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楚简。由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捐赠,自香港抢救回归。清华简的内容多为经、史一类的典籍。2010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出版,2011年1月5日,首批成果正式发布。
经过数年的工作,《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于2010年12月出版,包括《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共九篇文献,以及《字形表》和《竹简信息表》。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成果贡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重现了《尚书》及类似典籍:清华简中包含了《尚书》或类似《尚书》的文献,如《尹至》等前八篇,这对于研究先秦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尚书》是研究先秦历史最重要的典籍之一,但经过秦代焚书后大多失传,清华简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蜜瓜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11at.cn/kjkx/202508-46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