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穰帖》的鉴藏流传情况如下:北宋时期:《行穰帖》在北宋宣和时期已被内府珍藏,上有“政和”、“宣和”及双龙小印为证。此帖被《宣和书谱》记载,且徽宗曾题签并加印,显示了其珍贵地位。明代时期:明代万历四十六年,汪珂玉在吴江周叙仲舟中得见《行穰帖》,对其书法赞赏有加。
他认为,尽管《行穰帖》未被淳化官帖收录,但仍为珍贵的王羲之作,且可能是宣和时才出现,而非淳化时所藏。清内府时期,《行穰帖》曾流入大风堂张大千之手,他是通过收藏伪满洲国宫廷字画获得此帖,其中包括王羲之的《行穰帖》和黄庭坚的《廉颇蔺相如传》卷。
《宣和书谱》卷十五著录《行穰帖》帖目,有“政和”、“宣和”及双龙小印,可证《行穰帖》为北宋宣和内府所藏之物。《珊瑚网》卷一载: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汪珂玉于吴江周叙仲舟中获观此帖。汪氏说:“止存二行,约二十余字,在黄麻纸上,书法精彩异常,惜无前贤跋。后项子京自叙数行。
《祭侄文稿》在元代已为宣和时期所收藏,但不幸被粗工剪去印记。元初,著名书法家鲜于枢曾持有此稿,并留下了跋文,证明了他对这件作品的鉴赏和珍视。明代流转:到了明代,《祭侄文稿》流转至吴廷家中,继续其递藏历程。清代内府收藏:进入清朝后,《祭侄文稿》被收入内府,成为皇家藏品。
《祭侄文稿》的历史流转可追溯至元代,据元代张晏的跋文记载,它曾为宣和时期收藏,然而不幸的是,后被粗工剪去印记。在元初,鲜于枢曾持有此稿,并留下了跋文。明时,它在吴廷家中流转,随后进入了清朝的内府。
《祭侄文稿》流传有绪,据元张晏跋:当时宣和尝收,后为庸工剪去印记,元代时于“岁”字旁犹有天水圆印痕迹。元初在鲜于枢手并有跋。明时在吴廷家,后辗转入清内府。
〖壹〗、创作背景:南宋乾道元年四月,朱熹与代理学家张栻等人同游茂林时,即兴创作了《游云谷诗》。首次记录:该诗在朱熹祖居地古徽州被镌刻成石碑,但碑石至今不知所终。此外,朱子全集与诗集中均未收录此诗。南宋时期流传:据考,此诗真迹最初为南宋大臣、著名学者真德秀所收藏,后流落至河北。
〖贰〗、朱熹晚年定居建阳考亭讲学,四方学子不远千里前来求学,研究理学,著书立说,与蔡元定等创建学术史上令人瞩目的“考亭学派”,考亭也因此喻为“南闽阙里”,建阳称为“理学之乡”,也因朱熹、蔡元定、刘爚、黄干、熊禾、游九言、叶味道史称“七贤过化”之乡。
〖叁〗、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别号紫阳。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也是儒学的转折点。
〖肆〗、其《七绝诗轴》行书,现存扬州博物馆。中期以后,朴学大兴,士大夫对历史文物的搜求不遗余力,许多钟鼎、碑刻的拓片也纷纷流传。他们在古代的辉煌中发现了新的审美天地,将考古与学书结合起来,开辟了一个新的书法空间。碑学的复兴,是对帖学流弊的反拨。嘉庆、乾隆之世,碑学入继书坛大统。
〖壹〗、在2019年新春佳节之际,保利拍卖将于2月3日至10日在三亚太阳湾柏悦酒店举办“太阳湾保利艺术嘉年华”,以一系列精品展览,带来饕餮艺术盛宴。本次展览将中国古代、近现代、当代绘画、珠宝尚品及国酒茅台这些丰富的艺术元素在一种互联互融状态中成为一个艺术生命整体,与三亚的热带海滨风景,共同欢迎着藏家朋友及艺术爱好者的到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蜜瓜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11at.cn/hydt/202508-47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