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墓园简介:位置与由来:国殇墓园位于云南腾冲县城西南1千米的叠水河畔小团坡下,是为了缅怀在滇西抗战期间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腾冲收复战中牺牲的将士们而建。陵园得名于辛亥革命元老、爱国人士李根源先生,他引用了楚辞中的“国殇”篇命名。历史背景:国殇墓园于1945年7月7日建成,占地88亩。
腾冲国殇墓园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是为纪念1944年收复腾冲的中国远征军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而建。以下为其详细介绍:历史背景:1942年5月,日军侵犯滇西,截断滇缅公路。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发起滇西反攻,9月14日收复腾冲,歼灭日军6000余名,远征军官兵阵亡9168名,盟军(美)官兵阵亡19名。
腾冲国殇墓园是为纪念中国远征军和盟军在滇西抗战中牺牲的将士而建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云南省腾冲市。概况与历史背景 腾冲国殇墓园始建于1945年,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陵园之一。
腾冲国殇墓园简介:腾冲国殇墓园位于云南腾冲的来凤山下,始建于1945年,是全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宏大的国军抗日烈士陵园。国殇墓园由近代名士、国民党元老、上将,爱国人士李根源 倡导修建,国民党要人蒋介石、于右任、何应钦、卫立煌及二十集团军将领都题了词。
一边是可爱的Hello Kitty猫,一边是抗战博物馆的展柜,这两样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如今在腾冲和顺古镇滇缅抗战博物馆里产生了充满喜感的交集。国庆假期期间,市民杨先生和朋友自驾车到腾冲游玩,在参观和顺古镇滇缅抗战博物馆时,展柜里一枚标注为“美军史迪威公路护路队”的六角形徽章引起了他的注意。
刘桂英成为了唯一从野人山生还的女兵。滇缅抗战博物馆的馆长段生馗对这段历史深感痛心,他开始整理二战遗物,并多次亲赴战场寻找线索,希望让英灵们得以归乡。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他收集了2万多件抗战遗物。其中包括远征军女兵的头骨,这些头骨被克钦人的巫师用于仪式,认为这样可以促进女性顺利分娩。
位于中国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和顺镇的滇缅抗战博物馆,其馆址曾是远征军反攻腾冲指挥部的旧址,由民间出资建设和收藏,以展现抗战主题。作为我国首个此类性质的博物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
〖壹〗、国殇墓园的历史沿革如下:建立背景:滇西抗战期间,为了重新打通滇缅公路这一国际援华物资的重要通道,中国远征军在1944年5月发起了滇西反攻。经过长达127天的激战,中国军队最终夺回了被日军长期占据的腾冲城。倡议与建设:战后,为了纪念在腾冲战役中英勇牺牲的将士,国民政府委员兼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倡议建立陵园。
〖贰〗、从1944年5月11日至9月14日,经过127天的激战,进行了40多次战役,中国军队共牺牲9168人,最终夺回腾冲,这是滇西最早被光复的县城。战后,国民政府委员兼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倡议建立陵园,以纪念阵亡的将士。在印度华侨的援助下,国殇墓园于1945年7月7日正式建成。
〖叁〗、在战役结束后,时任国民政府委员兼云贵监察使的李根源倡议兴建陵园以祭悼国军阵亡将士。此后在印度华侨的援助下开始修建墓园,于1945年7月7日正式落成。李根源根据《楚辞》中的“国殇”一篇,为之起名为“国殇墓园”。
〖肆〗、烈士墓冢环绕纪念塔,按照辐射状排列在缓坡周围,共3646座。小碑林立,下方安放着阵亡官兵的骨灰罐。墓园大门一侧,还建有一座具有象征意义的“倭冢”,象征日军的失败,其中埋藏着日军的遗体,与周围的纪念塔和墓冢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国殇墓园的历史悲壮。
〖壹〗、为珍视文物,加深官兵和缅北华侨爱国观念,副总指挥郑洞国令拓碑文数万份,散发全军与八莫、腊戎一带华侨代表,曹艺也得到一份,后来因故丢失,因此碑文中名称、年、月、日记不齐全。曹艺在战后曾考证过此碑的时代背景,此碑可能是在公元1573~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在位的48年间建竖,他死后25年,明亡于清。
〖贰〗、年1月27日,郑洞国在北京病逝,终年88岁。
〖叁〗、为珍视文物,加深官兵和缅北华侨爱国观念,副总指挥郑洞国令拓碑文数万份,散发全军与八莫、腊戎一带华侨代表,曹艺也得到一份,后来因故丢失,因此碑文中名称、年、月、日记不齐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蜜瓜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11at.cn/bkdq/202508-44884.html